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福建 > 地方单位 > 正文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十一五”外经贸发展专项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1/27 9:19:07 浏览:

是相对于日益发展的对外贸易,我市产业基础仍显薄弱,无法满足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

——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仍然不尽合理。我市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偏小,随着国有外贸企业的逐步退出,目前我市出口主要依赖冠捷、捷联电子等少数大型外商投资企业,比重约占出口总额的70。由于缺乏大型出口企业集群的有力支持,增加了我市出口发展的不稳定性。

——出口商品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市出口增长主要依赖显示器的出口增长,2005年显示器出口约占全市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此外,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烤鳗、玩具、陶瓷制品等传统商品出口也占全市出口的三分之一强,由于传统商品技术含量低,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进行数量扩张,因此容易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条款等国际贸易壁垒制约;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出口容易产生波折。

——外贸出口的附加值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市外贸出口经营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这样的企业结构决定了我市大多数商品出口仍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高达56.3。我市出口的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也仍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尽管出口商品档次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但核心技术与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以及原辅材料大多来自境外,国内所能到的附加值仍然较少,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与纺织服装等传统商品并无太大的区别,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进行简单装配。

——对外投资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态度谨慎,且多停留在尝试将饱和产品对外转移的初级阶段。我市多数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生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尚未实质性介入对外投资领域,境外投资的总体规模与单项平均规模明显偏小。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市场拓展空间较小。港澳与东南亚等传统市场需要进一步恢复与巩固,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仍然有待开拓,对台渔工受制于两岸关系起伏较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环境的总体分析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外经贸发展既面临着急剧变化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形势,发展与风险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际贸易加速增长,但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6年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周期。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较强的复苏势头,欧元区国家以及日本正在逐步走出衰退,各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复苏将直接刺激消费增长和贸易发展,有利于带动我市产品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加。促进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世界贸易组织的“千年回合”临近最后期限,有利于加快以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进一步减少农产品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经济自由化步伐。我市外经贸的市场空间将随之扩大。但是,世界经济的复苏过程受到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双赤字”经济和对华贸易政策的趋紧变化增大了我市产品出口的不确定性,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基础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使我市相关产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石化、钢铁等临海工业的发展,对我市产业与外贸结构升级形成制约,而且,还将导致我市重点资源和短缺能源向国际、国内转移。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将进一步深入。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过程远未结束,全球工业化的重心将由西半球向东半球转移,制造业资本继续向中国、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或远东地区集中。国际间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突出特点是其包含着更高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且制造业技术转移的中间环节将有所减少、进程加快、时间缩短。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我市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我市投资带动型贸易的增长。自2001年以来,我市每年10亿美元[历史可比口径]左右的外资持续流入,不仅表明我市在承接国际加工制造业资本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而且也为我市未来外贸出口构筑了产业基础。

——国际商品与服务贸易结构高级化,投资并购和外包成为重要的驱动贸易方式。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服务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高技术、环保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服务贸易在传统运输业、旅游业得到新发展的基础上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跨国公司在投资、生产和服务领域愈趋活跃。受到第五次国际投资并购潮和高技术驱动的专业化水平影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越来越多地采用“投资、分拆外包”(Outsourcing)的方式进行。随着与国际通行规则的进一步接轨,跨国并购和风险投资也将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市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以增加高附加值制成品和绿色产品出口比重为重心的商品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外包加工性投资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入世”的积极效应仍将继续发挥,但国际贸易进入摩擦高峰期。在WTO规则约束下,国内市场建设、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投资贸易环境更趋透明、成熟。客商来华投资动机将从注重政策优惠向市场需求、生产要素配套转变,投资效益由不可预期向可预期转变,投资行为日趋市场化、理性化和长期化。更多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我国能够避开意识形态的差异,通过WTO贸易争端机制争取较为平等的贸易地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完成“入世”过渡期,进出口贸易将面对更为广阔的市场,这些将增加我市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但进入“后过渡期”后,国家将逐步取消外资进入的行业、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各类内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国际上各主要经济体都试图以不明显与WTO规则冲突的方式保护本国的弱势产业,导致技术、环保、社会责任壁垒越筑越高,反倾销及保障措施条款等消耗性与拖延性的保护措施被滥用,以及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特定产品选择性保障机制”和“年度审议制度”等措施,构成了比关税与配额更难对付的隐性保护主义。国际贸易争端加剧,无疑会使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环境。

入世以来,我市已经遭遇到的大宗商品反倾销调查案件主要有玻璃、彩电等。同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也已对我市出口贸易造成一定的损害,未来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我市水产品(尤其是烤鳗)、蔬菜、服装、鞋帽等大宗商品先后遭遇日本与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十一五”期间,我市提高外经贸的质量与水平,仍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辛的努力。

——CEPA和“10 1”合作机制启动。CEPA(第二期)的推进实施,必将增强我市与港、澳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增加港澳服务业挺进福州市场的机遇。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将以高层次的服务业合作为重点,构建人、财、物、信息在三地间便利流动的通道,有利于拓展我市与港澳经贸合作与交流。并由此提升内地市场对台、港、澳商品、服务与资本的吸引力,这将为福州对外经贸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2010年全面启动的“10 1”合作机制及其先期推进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投资活动。投资与贸易的市场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这一趋势为我市吸收外资,实现外贸出口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遇,也为我市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新的契机。

2、从国内环境分析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我省面对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潮流,立足福建现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福建发展方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沿海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海峡西岸写入了中央文件,上升为中央决策、全国战略和全局共识,“海峡西岸”的发展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福建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找到准确的定位,也为福州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海峡西岸打造一个功能完备的对台工作新平台,与海峡东岸相呼应,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海峡经济大区域,为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及协调发展。对接港澳,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了更坚实广阔的平台。

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和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导目标。这无疑有助于福州发挥其山、海、侨、热等自然与人文综合优势发展外经贸,同时,由于煤电油等要素供应偏紧,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区域性土地资源匮乏以及运输区位劣势等对我市投资和出口增长产生的进一步制约,客观上也迫使我市加快外经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外贸、外资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市拓展外向型经济。从宏观上分析,国内宏观环境更加有利。政治社会稳定,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结构优化与运行质量提高明显;吸引外资规模扩大,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取得新进展,“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内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

在区域结构上,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仍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但是招商引资竞争激烈、项目落地难度加大。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的机制和政策、方法和手段虽然有所完善和提高,但与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专业招商机构和队伍不够健全。我市经济总量偏小、配套产业不够发达、资源匮乏、廉价优质劳动力持续供给能力和土地资源不足以及其他因素限制等劣势日益暴露,周边区域对我市的竞争压力日益增长。外资“北上”趋势明显,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环渤海地区吸引外商投资步伐加快,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亮点。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多年来没有明显突破,直接影响到外贸的产业基础。

——国家相关政策调整将影响我市外贸的整体发展。我国新《外贸法》要求全面开放进出口经营权,不同类型经济主体参与外贸活动无疑会使我市外贸规模迅速膨胀,对外贸易救济与外贸促进措施的完善也有助于进出口平衡发展。但是民营资本能量释放,外资主导型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将加剧外贸领域的资源争夺和价格竞争。新的出口退税制度使我市外贸商品结构的矛盾进一步暴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尽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正在推进,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汇率生成机制逐步形成,但由于持续贸易顺差和外资大量流入、公众预期增强、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在加大,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民币升值不但严重影响利用外资,对外贸发展也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降低进口成本促使进口扩大,减轻原料进口型企业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它将影响我市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尤其是低端产品、以价格竞争为主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将被削弱。

——两岸关系出现新的转机有利于我市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我市对台经贸合作兼有“五缘”之利,独具优势。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的“和平之旅”,为两岸经贸开启全新的局面,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大势不可逆转。“两岸自由贸易区”、“两岸共同市场”构想的提出,为位居对台前沿的我市外经贸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闽台试点直航、台湾产业加快外移为榕台经贸合作提供契机。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榕台经贸合作提供较好的平台。

3、从我市外经贸发展环境分析

我市经济增长正处于上升通道,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对外开放的地位更加凸显。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充分肯定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取得的成效,高度重视福建省对台工作的独特优势和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殷切希望我们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地方单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