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福建 > 地方单位 > 正文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十一五”外经贸发展专项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1/27 9:19:07 浏览:

福州市“十一五”外经贸发展专项规划纲要

目录

福州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纲要1

一、“十五”期间我市外经贸发展情况的基本回顾2

(一)主要成就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6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环境的总体分析9

(一)国际环境9

(二)国内环境12

(三)我市发展环境14

三、“十一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16

(一)指导思想16

(二)奋斗目标18

(三)预期目标19

四、“十一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20

(一)大力提高福州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夯实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础20

(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25

(三)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提升榕港澳合作水平32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37

福州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纲要

“十一五”(2006~2010年)是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省会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我国主要侨乡和大陆对台经贸交往的重要基地,外向型经济的依存度相当高。回顾“十五”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以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福州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提高我市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十五”期间我市外经贸发展基本情况回顾

“十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福州市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期间,有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背景趋好,美元大幅贬值等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也经历了“非典疫情”、“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出口退税滞后危机、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油价格暴涨导致原辅材料价格飚升与运费涨价,以及自然灾害“龙王”台风和百年罕见干旱缺电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给我市外经贸发展带来的巨大困难。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大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外经贸工作不仅有效消除了由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在“九五”较高的起点上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外经贸目标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外经贸规模持续扩大。“十五”期间,我市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前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我市综合经济实力。

——合同外资。“十五”期间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项目1778个,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合同外资66.56亿美元,年均增长3.78,占改革开放27年来合同外资总量的27.81。

——实际到资。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由于历史原因,‘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统计口径全部是历史可比口径,而‘十一五’期间将全部采用验资口径。两种口径虽然不可比,但据这两年经验,验资口径数据大约为历史可比口径数据的50。]62.3亿美元,年均增长17.18,占改革开放27年来利用外资总量的44.27。

——外贸出口。“十五”期间全市对外贸易总额达466.78亿美元,年均增长21.62;其中外贸出口270.18亿美元,年均增长25.74,出口总量是“九五”期间出口总量(102.72亿美元)的2.6倍;进口188.46亿美元,年均增长16.14。

2005年当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35.34亿美元,是2000年的2.66倍,外贸依存度达74.42;其中,出口85.18亿美元,是2000年(26.97亿美元)的3.14倍,出口依存度达46.84;进口50.17亿美元,是2000年(23.73亿美元)的2.11倍。

2、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外资来源实现多元化,由港澳台为主逐步拓展到欧美、拉美等国家。世界前500强大公司到我市投资已达52家,五年来增加了30。主要有:西门子、麦得龙、奔驰、BP、百安居,圣戈班、家乐福、艾默生、康柏、麦克唐纳、沃尔玛、百事可乐、东芝、日立、三菱、住友、松下、富士通、NEC、雅马哈、三星、LG等。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单项利用外资实现了由八十年代中期的60万美元、九十年代初期的122万美元,到2001年的323万美元,2005年的514万美元的大幅跨越,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在榕投资近五年增加了30。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0以上。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以上、出口总值80以上、税收收入50以上都源于外(台)资企业的贡献,开外型经济撑起了福州发展的“脊梁”,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外商投资促进我市重点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壮大。“十五”期间,外资的迅速流入大大促进了我市一批重点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外资为重要主体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冶金、塑胶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和福清、马尾百亿电子城、青口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城等一批特色产业隆起带。

4、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世界知名商业零售企业沃尔玛、麦德龙、百安居大型建材超市、家乐福等企业相继在我市落户,福州商业零售领域对外开放在全国省会城市居前列。此外,恒生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平安银行、集友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等6家境外银行也在福州设立分行或办事处。物流、仓储等行业利用外资持续升温。2005年当年我市第三产业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3.68。

5、外贸出口呈跳跃式高速增长。2001年全市外贸出口30亿美元、2002年35亿美元、2003年46亿美元,2004年74亿美元,2005年达到86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6.5。根据RNX指数[净出口比率指数,净出口比率指数大于0.5的可视为出口竞争力强的产品;净出口比率指数大于0且小于0.5的可看作是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净出口比率指数小于0的则是出口竞争力较弱或很弱的产品。]和REP指数[出口绩效指数,是反映出口商品竞争力强度的指标。当REPij>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当1.25<REPij<2.5时,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当0.8<REPij<1.25时,产品缺乏出口竞争力。]分析,我市十大传统出口产品中有9个具备了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并在国内出口产品中占有一定地位,分别是:显示器等设备、纺织品服装、鞋靴、家具、非金属矿物制品、光学医疗设备及钟表、塑料制品、竹藤与珠宝工艺品、烤鳗。这些商品占据了全市出口总额的75.86%,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一批新兴产业在“十五”期间迅速兴起,大批出口产品实现升级换代,液晶显示器、家用电器、微电机、精细化工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与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品逐渐发展成为我市出口“拳头”产品。

2005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44.11亿美元,是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06,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5.42上升到2005年的52.03;高技术产品出口30.68亿美元,是2000年的3.22倍,年均增长26.34,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6.96上升到2005年的36.19。

6、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十五”期间我市出口市场在整体上仍然保持欧美市场和亚洲市场平衡发展,在新兴市场拓展上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新兴市场提供出口增量3.1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增量的31。其中对瑞士、乌克兰、克罗地亚、俄罗斯、印度、阿联酋、巴拿马、委内瑞拉等国出口增幅达50以上。大大减轻了我市外贸出口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与东盟等五大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

7、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历史性新突破。“十五”期间,我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过3亿美元。全市累计批准对外投资企业41家,投资总额2183万美元(我方出资1694万美元)。其中,2004~2005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7家,在外总投资1376万美元。投资国别和地区包括美国、越南、埃及、新西兰、南非、香港等,名列全省九地市首位。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以品牌开路,分别在东南亚、拉美等市场建立机电、通讯等重点项目生产基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8、外经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五年来,我市外经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外经贸口所属的市五矿公司、粮油公司、工艺进出口公司、中福公司、外贸公司、外经贸服务公司、华福公司等11家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及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在做好国有外贸企业改制的同时,我市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出口,自2004年7月外贸经营权实行登记制以来,全市内资外贸企业已达1100多家,2005年民营企业新增出口占全市净增值的67.2。全市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国有、民营、混合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所组成的外贸经营主体。出口结构得到了较好的改善。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35.83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41.3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9亿美元,比增6.2,内资企业出口26.17亿美元,比增36.9。

“十五”期间外经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利用外资方面

——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利用外资规模仍然偏小,比重较低。五年累计吸收外资2.44亿美元,仅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3.9;农业项目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多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第二产业是利用外商投资最重要的领域,但外商投资与重点产业培育结合不够紧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过于依赖少数大企业,产业链条比较单薄,上下游配套不够完善。第三产业五年来发展较快,累计吸收外资9.74亿美元,占比15.62;其中房地产和建筑业占到88.53,但城市公用事业和中介等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相对较小。

——招商引资区域整体性布局不尽合理。各县、市、区吸收利用外资的结构仍存在重复雷同现象,互补性较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未能实现功能分工,无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取得综合效益。在加快山区开发战略提出后,我市虽然采取了鼓励外商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成效不够明显,山区与海岛县市吸收外资增幅不大。近年来,福州市区、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罗源实际利用外资呈现大幅增长,而永泰、闽清、平潭等县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下降,各地吸收外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吸引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近年来,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来源主要依赖港澳台侨资,这类资本约占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七成以上。其中,港澳台地区占51、东南亚和维尔京群岛占19.5;台商投资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出现了行业整体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成为福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日本、美加、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较小,仅占福州市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94、5.33和1.89。

2、对外贸易方面

——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我市产业基础相对其他沿海省市较为薄弱,国家对福建的投资少,福州作为福建前线,经济和产业基础的发展受到较多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外向型产业在港澳台侨资为主的外来资本的带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但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地方单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