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福建 > 地方单位 > 正文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州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1/26 12:40:23 浏览:

体化供应链服务功能。鼓励跨行业、跨区域共建商贸物流服务平台和商贸物流产业联盟,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方案,提升物流企业“门到门”服务水平,提高商贸业全链条协作效率,强化联动发展能力。

推动跨境电商物流高质量发展。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导骨干商贸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国际物流企业共同拓展跨境电商服务业务,合理规划布局保税仓库、第三方公共仓、海外前置仓与海外物流中心,完善服务全球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福州本地跨境电商进出口包裹业务和福州跨境电商包裹全球转运中心的转运业务,逐步扩大“买全球”“卖全球”规模,提升国际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邮件监管场所升级改造,实现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三类通关模式“三关合一”,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三)培育“物流 金融”的新业态

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吸引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商业保理、融资担保等企业、机构聚集,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保险、保理等供应链金融产品,鼓励物流企业开展仓单质押、存货质押等供应链金融业务,积极探索“科技 金融 供应链”新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积极对接,应用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供应链、实体经济的效能。

探索“一单制”金融模式。鼓励多式联运经营人与银行、担保机构联合设计基于“一单制”交易模式的规则流程,探索以国际铁路联运运单、多式联运运单为议付凭证,通过人民币结算的国际信用证结算,力争多式联运“一单制”落地试点,鼓励建设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为福州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更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六、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

加强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马尾片区、元洪片区与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联动发展,加强以水产品、食品为核心的、覆盖捕捞、深加工、市场流通全链条的特色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融入“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强化与国家物流枢纽的互通合作和协同发展,带动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发展,加速建成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服务健全、运行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冷链物流枢纽。

(一)推动冷链物流基地“新升级”

提升元洪片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依托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群,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果蔬类冷链物流园、国际食品物流园,加快规划布局国际食品加工分装中心、国际果蔬加工贸易区、肉类加工贸易区、国际食品贸易商城、综合保税冷库等功能区,打造集生鲜农产品与国际食品储运、加工、展示、体验、交易、结算等全产业链物流基地,进一步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区域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化和网络化水平。

加速连江远洋渔业基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依托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加快连江粗芦岛渔港、码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000吨级以上渔业专用码头,加快建成以水产品为核心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捕捞、深加工、流通、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设施,发展“海丝”现代化远洋渔业专业母港和远洋产品保税加工,形成辐射国际的远洋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推进全球远洋渔业的紧密合作、融合发展。

优化马尾片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按照“空间布局集约集聚”的规划建设要求,着力补齐马尾片区冷链设施短板,加快公共冷库、分拣和流通加工设施、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和冷链配送设施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

(二)推广冷链物流设备“新技术”

推进现有冷冻冷藏仓储设施升级改造,推动移动冷库、恒温冷藏车、冷藏箱、多温区配送车、蓄冷保温箱和保温柜等新型冷链设施设备应用,加快低温加工、冷冻冷藏、冷藏销售等环节绿色冷链装备研究,提高制冷设备规范安装操作和检修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设施设备。改善末端冷链设施装备,加大冷链前置仓等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创新监管方法,鼓励企业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应用力度,强化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方式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智能监控与追溯平台,建立全程冷链配送系统,借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测检疫经验做法,加强全流程质量和温度监控,提高食品药品冷链流通率,实现生产流通各环节品质安全可控。

(三)聚力冷链物流服务“新发展”

依托福州市水产、果蔬、畜禽等优势产区和食品集散地,着力发展“基地 生产加工 运输 配送”供应链体系,探索“平台企业 农业基地”“生鲜电商 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运销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服务。完善农产品、水产品等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分类优化冷链服务流程与规范,围绕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等,改造、新建基地仓储保鲜、分拣包装、产后初加工等设施,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围绕福建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新西营里农产品交易配送中心、海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永辉物流配送中心等农、水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建设共享小型公共冷库和产销集配中心。引导专业冷链物流适应农、水产品运输需求特点,开展从冷链源头基点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干支衔接运输组织,拓展冷链物流服务渠道,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大型商超、中小型零售门店的冷链配送末端节点设施网络,积极推广“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夜间配送”,发展与新消费方式融合的冷链配送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新能源冷藏车充电设施布局,鼓励移动冷库、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冷链自提柜等在城市末端配送领域广泛应用,实现“最后一公里”安全高效配送。

七、健全应急物流体系

强化应急物流组织,科学布局应急物流设施,推进应急物流网络建设,建立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构建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健全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推动应急物流运行有序、高效可靠。

(一)打造分工协作的应急物流组织

遵循“统一管理,统筹全局”的原则,根据“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力量,成立高水平应急物流领导团队,提升应急物流服务和管理能力。鼓励社会物流企业进入应急物流领域,配合应急管理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完成应急粮油、救灾物资、防疫物资等的收储、轮换和调拨工作。培育一批社会化骨干应急物流企业,构建政、企、军、民紧密协同配合的应急物流组织,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到人,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双向传递,确保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地完成应急工作。

(二)建设畅通高效的应急物流网络

科学布局应急物流设施,推进市应急物资仓库、滨海应急仓储基地等建设,围绕储备基地建设专业化现代化应急物流和快速转运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合力满足应急管理的“峰值要求”。发挥铁路运输的主干作用、航空运输的补充作用和公路运输的延伸集散作用,整合公、铁、水、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打通应急物流基地集疏运通道,建立立体、综合、现代的应急物流网络,保障应急物资运送的畅通、高效。

(三)加强多元主体的应急物资储备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形成以市级储备为核心、区级储备为支撑、街(乡)储备为辅助、社区储备为补充的市域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缩短应急保障响应周期。持续推进重要商品、重要物资储备的收储、轮换和常态化管理工作,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物资储备,将社会化储备和专业化储备有机结合,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储备模式,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应急效率。构筑军民融合式应急物资储备共享体系,增强应急物资储备力量,提高福州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四)实现协调有序的应急物资管理

规范应急物资供货渠道,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确保应急物资供应有序有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支撑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强化数据共享和全过程动态监控,形成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统筹、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健全应急物流预警预测机制,建立物资保障模拟系统,科学预测物资消耗,实现应急物资综合管理、科学调配和高效利用。

(五)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保障机制

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在管理体制、指挥流程、协同机制、运作分工上有章可循。建立快捷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制订并落实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不定期组织应急保障演练,提高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完善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应急运力储备,健全调运和征用等应急运输补偿机制,建立专兼并存、稳定可靠、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运输队伍,制订应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保障应急物资运输渠道畅通。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商务局作为物流业发展牵头部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宏观指导、运行调控、督促检查的作用,统筹推动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产业政策制订和落实、运行载体建设、组织协调、物流发展研究等工作。

建立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跨部门的联系与衔接,突出源头监管,建立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权责分明、协调联动、配合密切的统筹协调机制。

各县(市)区政府要立足实际,围绕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健全目标责任制,推动各项目工作落实,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实施监督。规划实施过程中,明确权责,制订详细实施计划,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确保“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中期绩效评估,及时把握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

优化物流市场环境。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全面推进落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持续推行极简审批服务,进一步完善物流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建立跨部门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完善信用查询和应用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加强物流业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部门综合监管能力,推动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物流市场监管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物流安全监管效能,督促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秩序,监督快递物流企业严格执行“三个百分百”要求,保障物流从业人员与货品安全。

完善物流统计制度。做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成本等基本指标的统计核算工作,加强物流重点企业运营成本、效率的统计调查,完善物流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反映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构建组织体系完善、调查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队伍素质优良的现代物流统计体系,进一步提高物流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强化用地保障

保障供地。各级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统筹考虑物流设施用地的布局,保障物流业的合理用地需求。优先解决福州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重点物流项目用地需求,对国家、省、市确定的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冷链物流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引导新建工业、商业项目预留物流用地,引导居住小区配置末端配送网点。

用地优惠。物流业建设项目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项目以出让方式供地的,出让年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地方单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