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福建 > 下设服务 > 正文

新时代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邵武实践

发布日期:2023/3/8 8:06:50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3-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国各地已全面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各级党组织不断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为深入总结福建省邵武市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举措,2023年2月16日—18日,人民论坛杂志社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邵武市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其实践经验。

强党建、促发展,开启“邵武是个好地方”建设新篇章

邵武市地处闽西北,史称“南武夷”,又称“铁城”,有着1700多年建县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试点县市。近年来,邵武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邵武是个好地方”的嘱托,紧紧围绕福建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和南平市“三大攻坚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牢记一个嘱托、舞好一个龙头、做强两大支撑、推进三个高质量”的“1123”发展要求,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党建引领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城乡发展实际,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系统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引领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现代化“富美新城”书写“邵武是个好地方”新篇章。其具体做法如下: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组织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邵武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城乡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构建起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努力使每个党支部成为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堡垒,使每位“领头雁”成为富有活力的“红色细胞”。调研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何虎生认为,邵武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党的领导体系和组织结构合理地嵌入地区发展的各领域、各部门、各环节之中,不断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有机统一、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极为亮眼的成绩。

邵武市昭阳街道宏林世纪城小区

坚持系统观念,提升党建效力。邵武市在推进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做到全局性谋划、系统性推进,切实找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重点突破,精准发力,提高党建引领效力。一是强党建、兴产业,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整合乡村资源,邵武市创新探索“组织互联共建、产业互补共强、社会互助共享”的“跨村联建”党建模式,以“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中心村带周边村、强村联强村”为脉络,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例如,和平镇党委在各村(居)党支部推广“跨村联建、村企联建、支部带富、头雁带富”的“双联双带”工作法,“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龙斗村明确“党建 ”的发展思路,通过林业经营分成、资源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盘活等强村富民模式,发展培育出杨梅、康养旅游、中药材等独具特色的“七彩”产业。近五年来,村财收入每年保持在100万元以上,每年带动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户年均可增收万元以上。二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良性循环圈。邵武市健全目标共进责任共担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推动、人大政协监督、部门企业担责、乡镇(街道)配合、全民积极参与”的立体式责任体系;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深化推进“森林生态银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放全省首本“林下经营权证”和首笔“林下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加强碳汇项目开发储备,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路径;激活生态产业新引擎,围绕构建以新材料、林产加工、文旅康养为主导的千亿绿色产业新体系,重点培育三爱富、永太、远翔等新材料龙头企业;突出污水垃圾治理、市政设施完善、景观风貌提升等重点工作,系统推进福山步道等生态景观绿道圈建设,改造提升熙春公园等工程,让城乡建设有“颜值”更有“品质”。调研组成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郇庆治认为,邵武不只是好在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在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城乡人民群众有着富足安乐宜居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

龙斗村瑶理美丽田园综合体项目

加强协同治理,凝聚发展合力。邵武市创新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形成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一是创新党建模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邵武市深入践行“远亲不如近邻”理念,把近邻党建作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构建起以居民与组织之间共治、组织与组织之间共建、居民与居民之间共享的近邻服务体系,共创建“四有四圈”等特色近邻党建品牌22个。例如,昭阳街道以宏林世纪城小区为试点,创新探索“红邻四有四圈”模式,聚合多方近邻资源,延伸和拓展各项近邻服务,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让邻里由“陌邻”变“乡亲”;桥头社区利用两新组织和在职党员较多的资源优势,打造“小区党支部 聚邻组织”的小区共治体系,集聚资源力量、激发共治活力。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实现精准治理。邵武市实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片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网格长)”五级网格全覆盖管理体系,健全挂点干部、社区干部、医务工作者、民警、网格长包一个网格的“五包一”工作责任制,统筹网格内物业、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公安、综合执法等资源,调动业委会、在职党员干部、各类志愿者团体共同履行社区治理责任,实现“多元融合一格”的格局,构建“网格发现—社区反映—职能部门解决—网格反馈评价”的闭环工作机制,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调研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二级教授、博导青连斌认为,邵武市委市政府通过抓实网格智慧共建、纵向延伸管理和闭环工作机制等措施,构建了一个重心前倾、一网统筹、融合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格局,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赓续红色血脉,筑牢思想根基。邵武市坚持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一是搭建红色教育矩阵。用好用活中共苏区闽赣省委旧址、东方县委旧址、中央苏区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党员教育示范点、金坑乡红色研学基地、廖俊波先进事迹展示馆、党群城市家园等阵地,形成“一点一乡一馆一园一广场”党性教育矩阵,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二是全方位拓展“特色阵地”。围绕红色商业街区、绿色生态银行、古色活化利用等重点领域,以清单化管理谋划重点项目38个,筹建红三军团军史馆、红军标语展示馆等项目,新增红军书屋、红宿金舍民宿等新型业态,在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色风情镇。

坚持人民至上,走好群众路线。邵武市始终坚持将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走好群众路线,聚力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一是创新为民服务机制。开展“百家机关联基层、千名干部进村企”的百千工程行动,统筹全市180家市直机关力量资源,实行“乡村振兴指导员、下派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驻企服务专员、创城志愿者”等五支队伍联系乡村、联系企业、联系社区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活动开展以来,全市180家市直及中央、省属驻邵单位定点挂钩联系184个村(社区)和122家规模以上或重点企业,解决各类问题400余项。以“一村一档”乡村振兴村情调研为抓手,29位处级领导挂钩182个村(社区),摸清村情、民情,对症解决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二是筑牢为民服务阵地。为解决城镇化率高引发的农民群众办事难、农村党员找组织难、农村干部找党员群众难的“三难”问题,邵武市坚持“党建跟着党员走,服务跟着需求走”工作理念,打造集党员学习教育、群众议事办事、农产品交流展示等于一体的党群城市家园,按照“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运作模式,直接为全市五分之四以上的乡镇和城区三分之二以上约20万人提供服务,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群众并获得广泛好评。三是打造为民办实事的干部队伍。推行一线考察干部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以抓实青蓝机制,把握德邵共建契机,完善职业体系,配强工作力量,整合优秀退伍军人,开展军事化训练等措施为突破口,推动基层干部队伍能力提档升级;推行“内培 外引”人才战略,以基层党组织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以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为抓手,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邵武扎实走好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了资源、力量、技术三下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高亮雅优”,凸显“邵武是个好地方”的“好”本质

近年来,邵武市聚焦“人杰地灵、红色基因、绿色生态、工业强市、开放文明”五个方面,全方位展现“邵武是个好地方”的城乡名片。将邵武建设成“好地方”的核心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