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福建 > 下设服务 > 正文

《平潭中医药志略》付梓成书,填补平潭中医药一项空白

发布日期:2023/1/31 8:04:17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1-06

《平潭中医药志略》付梓成书,填补平潭中医药一项空白

《平潭中医药志略》付梓成书,填补平潭中医药一项空白

2023年01月06日11:16

作者

平潭的中草药,是7000年以来先人在台海孤岛上,与疾病抗争图存经验的历史沉淀。历史上,一大批像李健颐、李学立等中医工作者,扎根海岛,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留下了一堆医药良方,泽被后世……

25万余字的平潭中医药专著——《平潭中医药志略》,勾勒出平潭中医药发展的脉络,保留了平潭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结晶,为新时代平潭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汇集了鲜活的历史资料和基础档案。

李平在查看自己摘种的平潭中草药

元旦伊始,记者采访了《平潭中医药志略》主编王荣泉和编辑李平,探析这本专著付梓成书的幕后故事,了解平潭中医药发展的“前世今生”。

王荣泉(右)和李平向记者展示《平潭中医药志略》一书

编纂

众人协力填补专著空白

普鲁士蓝的布面封皮上,嵌刻着身背竹篓的老医者在采药的身影,仿佛描画出一名为百姓寻医问药、救生灵于涂炭的医者。

一本从无到有、记载本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专著,凝集着编纂者的多年心血。2017年,为了反映平潭中医药事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在实验区相关部门支持下,平潭中医药学会启动了平潭中医药文史资料的编纂工作。作为平潭中医药学会会长的王荣泉牵头成立编辑部,组织人员多方开展资料收集。但工作初期,他们就遇到不少困难,由于缺乏宣传、传承和记载,许多历史上的中医药良方、疗法或失传,或资料短缺,考证失据,被束之高阁。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为此,编辑部人员多方开展资料收集工作,通过走访老中医,调查了解平潭中医药发展历史口碑资料;召开座谈会、研讨会,邀请福建中医药大学医史专家和本地民俗、史志专家参加座谈,研讨、收集资料;还“走出去”充电,到福建中医药大学和省图书馆查阅平潭中医药历史相关资料……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经历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分类编纂、补充修订、审核把关、付梓成书等多个阶段,最终编纂工作在2022年下半年完成。全书分11章,加上编前、编后、附录等共14部分。全书25万余字,涵盖中医药发展概况、中草药材资源、中草药开发利用、杏林人物等类别,内容详实,精彩纷呈。

“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编纂工作,这是平潭中医药学会和乡贤名士的团队通力协作的成果。”《平潭中医药志略》主编王荣泉十分感慨地说。在编撰队伍名单里,不仅有专业的中医药工作者,也有平潭民俗文化专家,大家认真负责、浪里淘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体现了对平潭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在中医药行业深耕多年的王荣泉,深知这本专著的意义,“它填补了平潭中医药事业发展专著记载的空白,是平潭中医药界的一件大事、盛事。”在付梓成书的那一刻,王荣泉和编辑部团队成员如释重负,又由衷地感到自豪。

用平潭海产品制作成的中草药标本

解密

岚岛疾风下的劲草物华

平潭中药材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宋代,作为海生中药材,平潭坛紫菜被列为朝廷贡品;早在1987年,县医院就成立平潭东方鲎试剂厂,制作生产鲎试剂,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并向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为“海坛牌”……

平潭有不少“中医药防疫节”的健康民俗活动。三月三,丽人踏青采菜菜,翠绿的三角形花果装饰头上,根茎叶阴干,药食两用。四月初八,家家传来的炒豆声如同电蚊拍声噼啪起伏,边炒边念叨着“炒蚊脚,炒蚊手,炒得蚊子苍蝇……”

在平潭,先民们用“鲜药”的经验也非常丰富,一些中医药急救的穴位刺激疗法,如产后休克灯芯灸、传染病如八卦火灸、面神经麻痹鳝血刺法等颇具特色。现在,中医店依然繁华,传统疗法依然盛行……

翻阅《平潭中医药志略》,就如同打开了一本平潭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平潭气候湿润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日照充足,山脉纵横交错,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中草药生长起到重要作用。正如平潭籍医学博士、平潭民间中医药协会创会会长柯青所说,“平潭的中草药,是疾风下的劲草物华。海洋药源丰富,滨海植物繁荣,沙生药材遍地,重点和特色的中草药数目多……”。

在王荣泉看来,平潭滨海地区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植物之一,就是筋骨草。因其味苦到舌头发麻而别名苦草,本地人也叫“麻麻草”。由于地处海岛,受特殊地理区位和海洋性气候环境影响,平潭筋骨草比同类产品植株高大,味清苦,清热解毒。

“平潭筋骨草的有效成分乙酰哈巴苷含量比《中国药典》规定的基准高达9.3倍。”王荣泉说,在长期民间疾病防治中,平潭筋骨草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家喻户晓的道地药材,被当作居家常备的“无副作用抗生素”普遍家种。

此外,叫做“珊瑚菜”的北沙参也是平潭的特色中草药,它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特色植物。在采访现场,王荣泉将人工移植的北沙参展示给记者看,“作为著名的中药材,北沙参味甘甜,有清肺、养阴止咳的功效,与人参、玄参、丹参、党参并称为五参,具有较高生态环境价值、科研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王荣泉说。

除了记录这些特色的本地中草药,许多几近失传的方药,在王荣泉等人追溯史料的过程中,浮出水面,长埔神曲就是其一。

据了解,长埔村位于君山上,常年云雾缭绕,岚气弥漫,植被丰沛,郁郁葱葱,一片青黛之色,宛若蓬莱仙境。在这个平凡又遗世独立的古村中,祖传着中成药神曲,从明代先祖开山创业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延续百年之久。他们以走村入户销售的方式,足迹遍布平潭十里八村及福清、长乐、莆田等周边地区,更成为平潭人“下南洋”的必备良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长埔神曲曾救活无数患者,因此在平潭中医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书中,一张现存的长埔神曲印鉴照片清晰可见,这也是村里仅存的。根据记载,长埔神曲主药有益母草、苍耳子、薄荷、红草莲灯并佐以其他辅药30多种草药,晒干研磨成粉,用大麦糊调匀压实晒干成方块。“这些都是平潭的真宝贝,如果现在不记载,就永远失传了。”王荣泉说。

挖掘

平潭中医先贤睿智结晶

盛世修志,鉴往知来。这本医学宝典里,也藏着先人为平潭中医药发展摸索前行的睿智。

在办公室墙角的铁皮柜里,一沓泛黄的书稿,如小山丘堆起,整整齐齐地叠放着,这些线装的书籍,写满了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沧桑,犹如将一段段风雨如晦的历史烟尘折叠。随手一量,大概有几十公分高,“这些是平潭名中医李健颐的中医研究,刊登在医学类期刊。”《平潭中医药志略》副主编李平说。

为了找资料,他们数次登门拜访,这些从李健颐后人家中借来的史料,几近绝版,极为珍贵。李平抬了抬眼镜,轻轻地翻开一本“老古董”医学类杂志——《医界春秋》。

“平潭名中医李健颐先生的许多治病良方都能在这本期刊里找到,比如这个‘霍乱治验谈’,对现在的治疗也很有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平潭中医先贤们智慧的结晶。”

李健颐何许人也?李平如数家珍。

李健颐先生是晋江人,清末时随父来平潭行医。在上世纪20年代初,他就投身于中医临床。1930年,他在平潭城关五庙后建舍,名为“余庆堂”。他临症治疗、施方屡效,深受病患信赖。当年平潭发生鼠疫,由于缺乏治疗参考的医疗专书,死亡率极高。为彻底根除这场从清末以来就蔓延猖獗的鼠疫,李健颐潜心研究了中药注射液制法、注射法等不同治疗方法,并参考了中外医药杂志数十种,历经十余年,终于在1933年出版了《鼠疫治疗全书》。这本书当年在全国发行,被认为是“治瘟病的空前巨著”。尤其是“三一解毒注射液”的发明,被称为是近代中医学术、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不仅如此,李健颐还著书出版了《四诊概要》《临床医案笔记》等一批医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医学宝藏。

“除了李健颐,还有在小庠岛砂美村世代从医的李学立等名中医,他们的故事都值得被挖掘。”为了将这些写满岁月与荣誉的史料化为可用的文字,编辑部成员们殚精竭虑,与文字为伴,熬过一个个挑灯夜战的黑夜。

令人欣慰的是,在《平潭中医药志略》第七章“医案验方集锦”中,李健颐等已故的8位名老中医44个医案和6位名老中医53个验方也被收录其中。比如李健颐验方就包括治疗痛风特效方、治疗顽固性便秘、治疗腰痛、治疗齿痛和哮喘等。

“医案和验方是中医药从业人员长期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李平说,清代以来,一大批名老中医为平潭的中医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我们仍需进一步挖掘他们更多的史迹和故事,让后人看到平潭中医先贤高超的医术,记住他们作出的卓越贡献”。

最新下设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