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福建 > 地方信息 > 正文

《福建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

发布日期:2019/1/7 11:27:17 浏览: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福建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并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公布如下: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促进我省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及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青年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序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青年工作,提出必须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明确了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推动青年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省委和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积极为青年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推动我省青年发展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全省青年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健康向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青壮年人口文盲基本消除,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青年发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青年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在奋力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实现着自身的成长成才。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青年发展事业与新时代福建发展的新要求、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青年体质健康水平有待提高;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等。

青年是推动新时代福建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福建各项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要把青年发展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构建更加完善的青年发展工作体系,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引领全省广大青年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全会工作部署,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时代主题,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新征程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2.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促进青年在投身建设新福建、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坚持全局视野,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3.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省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25年,我省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全省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青年大学习”等主题教育活动,持续举办网上爱国话题活动,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国防教育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使中国梦成为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青年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增进青年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注重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学习了解党史国史、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朱熹、林则徐、严复等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争当“向上向善好青年”。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推动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繁荣发展。开展青年国防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从小确立人生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活动,组建优秀青年宣讲团,在全省巡回讲演,引导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团结、带动和壮大网上积极力量,大力开展正面宣传,推进“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增强网络正能量,消解网络负能量。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持续强化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程度明显提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善课堂教学,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深入开展“挑战杯”竞赛等活动,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提供必要条件。将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突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深化教师评价管理体系改革。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

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我省偏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认真落实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青年、少数民族青年和残疾青年等特殊青年群体帮扶救助机制,健全资助体系、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有组织的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青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以良好家教、家风培育青年。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开展师生互动式、同伴共享式技能学习培训。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地方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