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福建 > 旅游景点 > 正文

福建水尾村:一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的红绿融合之路

发布日期:2020/4/28 18:38:02 浏览:

近年来,经过福建省纪委3年多的帮扶,建宁县水尾村围绕“红 绿”主线,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产业联动,推动旅游脱贫驶向快车道,实现了从一个村财零收入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基础攻坚,让乡村颜值更“靓”

水尾村位于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乡西南部,处于闽赣两省交界。这里四面群山环抱,空气清新,位置比较偏僻,是当年红军后方根据地和建宁苏维埃的大本营。作为建宁县重要的老区基点村,村里较完整地保留着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苏区银行、闽赣苏区兵工厂等旧址群,被称为“红色小井冈”。

“水尾村作为偏远高山贫困村,距建宁县城有70公里,山高路远又崎岖难行,虽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基础设施滞后,劳动力流失严重,经济基础薄弱。”水尾村党支部书记谢文雄介绍说,村中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人口约200人,主要为老年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9户67人。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呢?“2017年,省纪委监委挂钩帮扶建宁县后,省纪委领导多次深入水尾村,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偏僻山村要摆脱贫穷,就得依托当地这些绿色和红色旅游资源,做活红色旅游文章,打赢红色文化扶贫攻坚战。”省纪委下派水尾村驻村第一书记詹志勋介绍说。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水尾村邀请了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进行规划设计,以美丽乡村建设及红色乡村生态游为核心,坚持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实施水尾古村古貌保护规划,提出了把水尾村建设成为“红色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的总目标,打造闽赣边界美丽的“逍遥田园境”。同时,引进国家、各级帮扶资金近3000万元,以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县苏维埃政府、红军医院、闽赣苏区兵工厂、苏区银行、红军被服厂等6处红色旧址为文化核心,对红军被服厂、苏维埃政府、苏区银行等红色旧址群进行修缮,增设氛围灯光、场景复原、蜡像雕塑、图文展示等内部展陈,建成红军莲塘、红色女贞树、千秋银杏林景区带;包装“水尾三宝”文化,恢复建设太平寨红军高山哨所,让这些红色资源“鲜活”起来。

水尾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完成客坊村至水尾村(客水线)19公里道路单拼双改扩建,实现交通环线全面贯通,提高了乡村旅游综合接待能力;重新铺设自来水管道、排污管网、加固内河、灯光照明,建设生态旅游公厕;针对卫生环境差、乱搭乱建、乱摆乱放等问题大力整治,实现雨污分流和水系净化,提升了村庄人居环境。

此外,水尾村还完成了村部至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的旅游环线步道闭环建设,沿途种植银杏、女贞子树6000余棵,黄花菜6亩,形成环境宜人、功能优化完善的红色旅游“金丝缎带”;发展了以“红军驿站”为代表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让村里的美景更“靓”。如今,水尾村已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文旅融合,让红色旅游更“热”

为了讲好水尾村红色故事、传播红色能量,近年来,水尾村依托资源优势,创意推出了“瞻仰一次红色旧址、重走一次红军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听一场红军课、看一场红军剧、唱一首红军歌、读一本红军书、出一次红军操、吃一顿红军饭、宿一次红军营”的“十个一”体验项目,致力于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血脉”,全力打造“水尾红色小镇”。

近年来,水尾村还编撰《苏区水尾》《建宁红色故事》等历史书籍,创作《建宁山水情》《莲乡儿女感恩共产党》《唱响和平新时代》《红军走过的路》等红色歌曲,吸引影视剧组到此拍摄红色微电影《女贞子树》、扶贫微电影《不一样的生日》等,进一步推广水尾村的红色旅游资源。

同时,为丰富游客红色旅游产品体验,水尾村还编排了《水尾情缘》《军民鱼水一家亲》等红军舞台剧。这些舞台剧的表演队伍都是由当地村民参与的,他们对本村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了解,表演起来非常投入、感人,得到游客的点赞。村里还修缮改建了新的红军屋,接待能力从原来的64人增加到100多人。

如今,唱红军歌、住红军屋、走红军路、吃红军饭等体验已成为外地游客来这里参观的“标配”。“2019年,水尾村吸引了省内外游客5万余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1万余人,打响了‘红土地·好客坊’品牌。”客坊乡党委书记祝俊元说。

水尾村群山环绕,但因为劳动力大量流失,这里撂荒面积高达360多亩。为盘活荒地,水尾村引进和推广艾草种植加工产业,设计制作水尾村独有的艾草红军枕、艾草红军茶、红军文化衫、红军拼图,开办以艾草红色文创产品为特色的红军超市3家,销售旅游产品,以及本地农产品等,解决农产品常年滞销、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尾村村民谢火金,原先家中以种植水稻、烟叶、莲子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后来跟着种植艾草,通过向艾草公司销售干艾草,对游客出售制作好的艾草饼,年增收近2万元。

水尾村还主动联合福州大学学生创业团队,探索精准扶贫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模式,发挥青年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敢闯敢干的优势,深挖艾草文化和价值,立志打造艾草产业链。2019年,以水尾村艾草种植基地为样本的《博艾兴农——荒地变金山,艾草助增收》艾草扶贫项目,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旅游带动,实现乡村脱贫摘“帽”

“近年来,水尾村不断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带动乡村脱贫致富。”驻村第一书记詹志勋介绍说。

据悉,水尾村引进了旅游文化经营团队,成立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形成村企共建,公司化经营,村民享受分红(即村民以土地、房屋使用费用为干股,年终公司进行分红)的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模式,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村民也成为“股东”。2019年全村百姓享受旅游产业分红6.84万元。

红军驿站农家饭店的主人谢桂英,原先在家中种莲、养鱼,自从村里发展旅游业,便开了农家乐,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把家中的生态食材推销出去。“每天都有游客来,多的时候好几桌。”谢桂英说,去年国庆前后来的人更多,小店一年纯收入可以有5万多元。

在实施脱贫攻坚进程中,水尾村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多种增收渠道,如为贫困户提供讲解员、保洁员、巡逻员等公益岗位,解决了7户贫困户12人的就业,同时设置营销展台帮助贫困户推销高山莲、红菇、鸡蛋等农产品,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贫困户谢辅仕是水尾红色教育基地中的一名保洁员,因为年纪较大,劳动能力不足,仅依靠种植水稻、莲子维持生计,家中一直较为困难。现在通过参与水尾红色教育基地保洁公益岗位,年增收可达2.4万余元,成功脱贫。

随着水尾村旅游业态的不断丰富,旅游产业让村民享受切实福利。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2014年至2019年间,村财收入由零元增至2019年的27.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6000元增至19615元,全村19户贫困户67人全部顺利脱贫,2019年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4344元,实现了村民和村财的“双增收”。

目前,水尾村已获得“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中央红军村”等称号,还纳入了省级红色旅游线路。驻村第一书记詹志勋表示,下一步,水尾村将不断开发红色旅游新业态,大力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丰富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身体力行中传承红色历史,用特色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切实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最新旅游景点
  • 龙岩地质公园获批成为世界地质公园龙岩地质公园获批成为世界地质公园04-03

    冠豸山丹霞天墙黄连盂全貌冠豸山杜鹃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导览图壮观的水中丹霞峰丛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当地时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

  • 福建至井冈山首趟红色研学旅游专列开进井冈山04-03

    来源时间为:2024-04-024月1日7时55分,由福建宁德站开往井冈山站的首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做好红色传人”红色研学旅游专列Y990次缓缓驶入……

  • 沪市上市公司公告(9月21日)03-29

    来源时间为:2023-09-21()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阿科力科技(潜江)有限公司(简称“阿科力科技”)收到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意见书》,主要……

返回顶部